首页

插马眼

时间:2024-05-06 07:31:07 作者:“五一”假期促消费活动增添“新花样” 多领域消费潜力明显释放 浏览量:29410

  中新网2月21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李金磊)2023年度个税汇算将于2024年3月1日开始。2月21日起可以提前预约办税。

  21日起可以提前预约个税办税

  2023年度汇算办理时间为2024年3月1日至6月30日。

  中新财经查询个税APP发现,自2024年2月21日起,可预约3月1日至3月20日中任意一天办理年度汇算。

  个税APP截图。

  3月21日至6月30日,纳税人无需预约,可以随时办理。

  个税APP显示,2023年度汇算的时间跨度4个月,全天候24小时随时办理,纳税人办税时间非常充裕,无需抢在前几天扎堆办理。

  纳税人如需在3月1日至3月20日之间办理年度汇算,可在2月21日至3月20日每天的早6点至晚22点登录手机个人所得税APP进行预约。

  哪些人需要办理?哪些人不用办?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需办理汇算:(一)已预缴税额大于汇算应纳税额且申请退税的;(二)2023年取得的综合所得收入超过12万元且汇算需要补税金额超过400元的。

  因适用所得项目错误或者扣缴义务人未依法履行扣缴义务,造成2023年少申报或者未申报综合所得的,纳税人应当依法据实办理汇算。

  应退或应补税额=[(综合所得收入额-60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已预缴税额

  这些人无需办理汇算:(一)汇算需补税但综合所得收入全年不超过12万元的;(二)汇算需补税金额不超过400元的;(三)已预缴税额与汇算应纳税额一致的;(四)符合汇算退税条件但不申请退税的。

   人民币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办理汇算需要注意什么?

  ——退税可以放弃,但别信所谓 “退税秘笈”

  为方便办理退税,2023年综合所得全年收入额不超过6万元且已预缴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可选择使用个税APP或网站提供的简易申报功能,便捷办理汇算退税。

  个税APP显示,选择放弃退税后,可以再次申请退税,但需在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期限内重新申请退税,同时遵守税收征管法的相关规定。

  税务部门温馨提示,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制度施行以来,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纳税人急于获取退税、乐于获取退税的心理,推出所谓的“退税秘笈”,吸引点击和流量,博取眼球和关注。税务机关郑重提醒,要留意税务局官方公布的各类通知和信息,切勿听信网络上各类涉税小道消息,应如实填报自己的收入和扣除情况。

  ——补税必须补,否则后果严重

  税务部门提醒,汇算需补税的纳税人,汇算期结束后未申报补税或未足额补税的,一经发现,税务机关将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并向纳税人送达有关税务文书,对已签订《税务文书电子送达确认书》的,通过个税APP及网站等渠道进行电子文书送达;对未签订《税务文书电子送达确认书》的,以其他方式送达。

  同时,税务机关将依法加收滞纳金,并在其个人所得税《纳税记录》中予以标注。

  纳税人因申报信息填写错误造成汇算多退或少缴税款的,纳税人主动或经税务机关提醒后及时改正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首违不罚”原则免予处罚。(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人民论坛网评丨让奋斗青春绽放西部大地

事实上,质疑者至今也拿不出哪怕一个具体事例,证明中国起重机是所谓的“特洛伊木马”。美方及其帮腔者这种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中国产品和企业的行径,完全是将经贸问题工具化、武器化,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加剧全球产供链的安全风险,最终损人害己。

宜居宜游,优质生活多姿多彩——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5年观察

双方要始终遵循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从历史的纵深和时代的高度把握和擘画中俄关系,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今年,两国元首将继续通过多种方式保持密切交往,双方将以两国元首共识为根本遵循,推动双边关系行稳致远。

齐齐哈尔34中体育馆坍塌致11死 国务院安委会挂牌督办

上海4月12日电   上海证券交易所12日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4号——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并自5月1日起实施。

“湿冷魔法”袭沪:轨交部分路段停运 高速交通管制

宇瞳听到的第一声枪响在音乐厅外。听到枪声后,周围人开始尖叫,“有人开始祈祷,有人骂着脏话。”音乐厅里有人想往外跑,现场混乱,“有人指挥我们把门锁住,紧接着,5个暴徒从音乐厅前门冲进来了。”宇瞳坐在后排,躲到椅子下面。

北京蓝色港湾成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通知》聚焦实施本科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机制、完善本科专业类的设置与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特设专业、实施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加强对增设专业的论证和公示、规范学位授予门类和修业年限调整、规范专业名称调整、规范专业撤销工作、规范拟新建本科高校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专业设置工作、规范合作办学专业备案和审批等方面,并作出具体要求。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