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女王视频网

时间:2024-05-05 07:29:18 作者:浙江“五一”假期近郊采摘游火热 浏览量:42403

  中新网宜昌3月27日电 题: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如何适应自然环境?

  记者 郭晓莹

  又到放流季,一批子二代中华鲟将陆续踏上“回家”的旅程。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物种保护技术学科组组长杜合军博士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揭秘这些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如何“学习”适应自然环境。

  2023年9月至10月,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分三批次对成熟的中华鲟亲鱼进行繁殖,共繁殖中华鲟鱼苗120万尾,培育成放流规格苗有50余万尾,繁殖数量创40年来新高。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是中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也是这些中华鲟宝宝的“产房”和“幼儿园”。如今,中华鲟幼鱼进入稳定成长期,科研人员每天喂食、清污、测量水质、检查鱼类活动情况和健康状态。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养殖车间。受访者供图

  这些被精心呵护的中华鲟能顺利适应自然水体吗?它们该如何应对不一样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

  首先是水环境。杜合军说,中华鲟研究所已将循环水养殖模式引入中华鲟早期苗种培育过程中,可更加精准地控制水质和水温。“暂养池的水取自长江,水质水温跟野外保持一致,就是在模拟中华鲟的野生环境,给它们留足‘适应期’。”

  中华鲟生于长江,长于大海。近年声呐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大规格个体放流中华鲟能够监测到进入海洋的比例已超过70%。这也表明,子二代中华鲟能够主动适应海水环境,与野生中华鲟具有同样的降河洄游特性。

中华鲟幼鱼进入稳定成长期。(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其次是饵料。中华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偏肉食性鱼类,天然水体中的中华鲟,幼鱼期主要摄食营底栖生活的动物。杜合军说,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活饵存在供应稳定性以及病源携带风险,因此中华鲟幼鱼主要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我们在安全可控条件下,筛选出适合中华鲟的开口饵料,并探明了培育过程中的最佳投喂及渐进式转食策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华鲟仔鱼的存活率。”杜合军说,经过严格筛选的开口饵料具有良好适口性、促生长效果显著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鲟仔鱼的饵料来源保障以及健康培育增加了新途径。然而,中华鲟吃天然动物饵料的习性并未因为转换为人工配合饵料而丢失,一旦遇到天然动物性饵料,它们不需要驯化就能自然适应去觅食。

杜合军观测中华鲟鱼卵生长发育情况。(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面对即将放流的中华鲟幼鱼,杜合军虽有不舍,但也充满期待。他说,人工繁殖及放流是鱼类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可实现鱼类种质的延续并对野生资源形成持续补充。他希望多年后能看到中华鲟回到这片水域自然繁衍,让种群永远延续。(完)

【编辑:李润泽】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早春新疆活力奔涌生机勃勃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纪检监察干部1.31万余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1.13万余人次,运用第二种形态处理1455人次,运用第三种形态处理261人次,运用第四种形态处理123人。

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出发

交通运输部今天表示,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批转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的通知》,今年五一假期,七座以下(含七座)小型客车通行收费公路继续施行免收通行费政策,免费通行时段起止时间为5月1日零时至5月5日24时,共5天时间。

上海地铁9号线触网挂冰停运 多方协力疏导客流

“青春兴晋 山海共赴”晋城市青年人才座谈会上,晋城市分别与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签约,通过建立新型的校市合作关系,开创校地深度融合、研发转化联动、人才培养衔接、制度创新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到晋城,扩大晋城人才储备基础。座谈会结束后,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20余名学生参加了晋城市精准引才对接会,部分学子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创新成为各地“新春第一会”鲜明标签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三大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等地陆续公布2024年度或首批配售型保障房建设规模,合肥、广州、南宁等地公布首轮城中村改造计划,广州发放了第二批房票。

央行:依法坚决查处、整治个别商户拒收现金行为

人民网迪拜12月2日电 (记者 管克江、任皓宇)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11月30日-12月12日举行。大会以“团结、行动、落实”为主题,将进行《巴黎协定》生效后首次全球盘点,具有重要的阶段性意义。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理念备受各界关注。与会相关人士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中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各方一道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