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sm国产 在线播放

时间:2024-05-03 12:43:22 作者: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五一假期出游提示 浏览量:73648

  中新社合肥3月24日电 题:百岁老兵罗远耀:报考黄埔就是为了上阵杀敌

  作者 赵强 张俊 储玮玮

  三月的皖南,乍暖还寒。连绵起伏的山丘映衬着湖面,垂柳随风摆动……近日,记者循着山路在安徽泾县见到了年逾百岁的黄埔老人罗远耀。

  罗远耀原名罗谦,1922年4月出生,现居泾县茂林镇潘村。1937年,他考入黄埔军校15期7分校4总队步科,在西安王曲镇受训。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历任少尉、中尉副官。1941年,调入第5军第200师第598团任上尉连长,随部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从缅甸回国后,被调入第39军第56师第168团,参加了1943年冬策应常德会战的作战。

  抗战胜利后,罗远耀编入中央训练团第20军官总队,随后退役。现任安徽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黄埔军校同学会泾县联络组组长。

2024年3月,罗远耀向记者讲述自己抗战杀敌故事。中新社记者 赵强 摄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期颐之年的罗远耀老人在采访间隙向记者唱起了这首振奋人心的《大刀进行曲》。

  罗远耀告诉记者,从军校毕业后,其被分配到前方作战部队,在晋城保卫战与日军肉搏时,右手腕处落下残疾。“日本兵举起刺刀就向我胸膛刺来,我本能地抬起右手一档,刺刀没有刺中我的要害,但深深地刺穿了我的右手腕。”

  罗远耀说,他报考军校的目的就是上阵杀敌,尽管首战负伤,但实现了杀敌愿望。

  由于在战斗中负伤,罗远耀便在后方医院休养。其间,遇到了同在休养的黄埔同学卫道杰——卫立煌的大儿子。待伤好后,卫道杰将罗远耀推荐给父亲,做了卫立煌的侍从副官。

  1941年,罗远耀来到戴安澜将军200师并担任598团1营1连上尉连长,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并亲自指挥了入缅的第一次战斗——炸毁皮尤河铁桥。当时,团部交给他的任务是,不仅要炸毁铁桥、消灭日军,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缴获日军军官的图囊(里面装有军事地图、作战计划书等重要情报)。

  据罗远耀介绍,此役一举灭敌200多名,摧毁汽车十多辆,缴获日军军官的图囊,立即快马交团部及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为后面的同古大捷创造了条件,罗远耀个人也荣获二等功嘉奖。

罗远耀写下黄埔精神。中新社记者  赵强  摄

  “在黄埔先辈中,对我影响最深、启发最大的,是戴安澜将军,因为他最痛恨日本人。在缅甸的时候,哪里有日本人他就集中兵力狠狠地打。”罗远耀告诉记者,戴将军给他三个儿子分别取了“覆东”“靖东”“澄东”,希望后代勿忘国耻。

  1942年5月,戴安澜在缅甸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在缅北茅邦村殉国,享年38岁。曾亲历戴安澜在缅甸牺牲经过的罗远耀认为,黄埔精神在戴安澜将军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无论身处何地我都牢记心中,按照这个精神为人处世。我对我的后代教育也是很严格的,比如我儿子是农民,你就把田种好,多打粮食,为国家作贡献;孙子孙媳在工厂里工作,不管工资多少,你要兢兢业业把你本职工作做好,不要计较利害……”

  “我有很多黄埔同学在台湾,过去我们也曾书信往来,我希望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多作些贡献。”罗远耀说。(完)

【编辑:叶攀】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美国因反对加沙地带立即停火遭巴西南非等批评 中方回应

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常进院士4月25日在中关村论坛上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2024全球独角兽榜》发布 大湾区70家企业登榜

“我们是一个以手工编织为主的队伍,通过免费培训并组织妇女们利用赋闲时间制作手工艺品,实现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帮助妇女们增加收入。”罗女士介绍,她们会根据订单情况编织玫瑰花、布娃娃、汽车挂饰等手工品。

“Z世代”科学“翻译官”:探索科学与艺术融合之美

据日本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月2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结果(含外国人)显示,2023年的新生儿数量为758631人,较2022年减少5.1%,创下有统计历史以来的最低水平。报道称,日本少子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陕西高速6车连撞 32吨汽油泄漏消防紧急救援

对此,吴谦表示,在中菲南海问题上,我们多次表明了严正立场,那就是反对外部介入、反对侵权挑衅、主张妥处分歧,同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一切准备,坚定捍卫自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广西高速公路项目掀起复工复产热潮 年底通车总里程力破1万公里

范天锡长期从事风云气象卫星工作。他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资料处理系统可行性研究计算机引进小组副组长,确定的计算机系统完全满足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要求。他负责建设的NOAA卫星定量资料处理系统,不仅是NOAA卫星资料的应用平台,也成为风云一号资料处理软件开发的平台。1987年,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建设成功,范天锡承担关键的资料预处理软件的研制,该系统一直稳定运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他执笔编写了《发展我国气象卫星的“九五”规划和后十年纲要》《我国气象卫星应用的“九五”规划和后十年纲要》等重要文件,为我国气象卫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