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女的黄金奴

时间:2024-04-30 17:47:13 作者:各地多措并举保障“五一”假期新能源汽车用电需求 浏览量:18989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王世纯]据台湾联合新闻网2月27日报道,下水5个月以后,台湾首艘自造柴电潜艇“海鲲”号26日下午出厂,从台船海昌厂内用多轮板车移置到中信8号浮动船坞。台船预计27日上午利用涨潮时将“海鲲”号移动运至台船89、90号干船坞,进行预备倾测试验,验证潜艇浮力是否正确。

  尽管现场有透过层层铁制施工梯阻隔,但媒体仍然拍摄了不少“海鲲”号的细节:“海鲲”号采用了瑞典西约特兰级、哥特兰级类似的X型艉舵,有明显的镰刀式七叶大侧斜螺旋桨,螺旋桨大小比例比下水仪式时大。

“海鲲”号潜艇的全貌和螺旋桨特写 图源:社交媒体

  而左舷舰体下方则可辨识出为安装台军鱼雷诱饵所留孔洞。此外“海鲲”号舰体外观较去年“下水”仪式更为平整,原来的“薄板船体焊接变形”现象已经大幅度缩小。

  这项移置作业于26日下午开始,在此之前排水量超过35000吨的“中信八号”浮坞从25日起已经在海昌厂外待命。高雄港务局自26日16时起开始管制海昌厂周边港区水道及陆域,执行管制的警方并未干涉在周边陆域拍摄的媒体。

正在转移到浮船坞的“海鲲”号

  根据台媒拍摄的图片,“海鲲”号舰艉是朝外的方向缓慢从海昌厂拖出。报道称这项移置作业为求精准将“海鲲”号移至到浮坞,必须缓慢进行,预估移置到浮船坞的作业将持续到27日清晨。一切稳定就绪后,浮坞再移动到几十米外台船的干船坞内,重复相关作业。最终“海鲲”号并在台船的干船坞进行一系列测试,并且装设尚未到位的装备。

  台湾本轮“潜艇自造”正式启动于2015年,2016年度台海军首次为“潜艇自造”编列了5亿新台币的相关预算。根据台军公布的预算细节,“自造潜艇”的子系统计划采用从欧洲“海军集团”和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采购的相关机械和作战指挥系统。2020年11月24日,台自制柴电潜艇首艘原型艇于台船高雄厂开工。

  去年9月28日,台湾首艘自造柴电潜艇在台船高雄厂区正式亮相,并举行原型艇下水命名仪式。尽管进行了亮相,但该艇声呐、鱼雷发射管等重要部位均因保密原因被装饰覆盖。

  台船董事长郑文隆此前曾对外界表示,此次“下水”命名仪式后,并不会直接放入水中,但为了沿袭造船传统,将会使潜艇用某种简单的方式去“接触水”,以达成“下水”这一概念。

  尽管举行了下水仪式,但台“中时新闻网”去年爆出消息称,即将下水的“海鲲”仍有两项重要装备未安装。国民党籍民意代表马文君在政论节目中指出,“海鲲”的蓄电池和围壳桅杆部分现仍缺装,这些向外界订购的设备甚至还没有运抵台湾岛内,按计划2024年才能到货。

  此前2月21日,还是“中时新闻网”爆料称,台军潜艇研制单位原计划在2024年春节以后进行海上测试(SAT),在蔡英文卸任前(5月20日)交付给台湾海军。但因潜望镜延至3月才能到交货安装,目前尚无法进入海上测试阶段。对此,台湾海军回应称,目前潜望镜安装等依计划工序执行,但海测与交舰没有时间表,一切以安全考量为优先。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女子给网店“刷单”却拿不回钱?法院:法律不保护虚假交易

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塞尔丘克·乔拉克奥卢指出,金砖国家解决了不少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在可持续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希望加入金砖合作机制,通过相互借鉴与合作来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北京昌平发布一揽子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在拍完第一部纪录片之后,王旭楠开始思考,摄影机在场及如何处理和被拍摄者之间关系的问题。由此,在他的另一部纪录片《我毕业了》中,王旭楠选择将拍摄重点放在记录自己和被拍摄的香港同学的关系上。他们也从一开始拍摄时的普通同学关系变得亲密,王旭楠对于真实拥有了更深的理解。

5.5G计划于今年正式商用

渔业交流是琼台经济交流合作的特色之一。台湾两岸农渔业交流发展投资协会理事长黄一成在大陆深耕渔业养殖、远洋捕捞三十余年。他说,海南与台湾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相似,在自贸港政策的带动下,未来这项产业将会升级,他在海南文昌投资的亚洲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预计2026年投产。

上海徐汇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推进民企助就业

晚高峰期间,北京市区开始降雪,道路路面湿滑,通行条件变差。出行司机均主动降低行驶车速,对交通运行造成一定影响,晚高峰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南部城区通行压力较大。受降雪天气能见度降低等因素影响,19时起,京哈、京沪、京津等部分高速公路陆续采取了临时封闭措施。

应急管理部扩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响应范围

丁薛祥表示,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一是共同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支持各国和各类科研机构平等参与国际合作。二是共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创新成果互惠互享,拓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绿色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合作,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推动各国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是共同破解重大科技难题。围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加强深度协作和联合科研,推进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共同攻克基础前沿科学问题。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