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艾彩原创女女

时间:2024-04-30 07:30:48 作者:汤尤杯外籍嘉宾看大熊猫 用四川话赞“熊猫好乖” 浏览量:69222

  中新网上海4月21日电 (记者 王笈)“书香上海 阅见未来”——2024年世界读书日上海全民阅读主题活动21日在上海徐家汇书院举办。现场发布的《2023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2023年,上海市民综合阅读(含纸质阅读、电子书阅读、有声阅读、视频阅读)率达97.49%,稳定上升;上海市民年平均阅读量为12.37本,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本次报告是对于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连续进行的第十二次调查。

4月21日,《2023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在徐家汇书院发布。 主办方供图

  调查显示,过去一年,上海市民纸质阅读率达93.7%,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纸质阅读时长正向增长,平均时长达44.2分钟。与此同时,2023年上海市民数字阅读率高达98.2%,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超六成市民每日数字阅读半小时以上,说明越来越多市民选择数字阅读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59.2%的市民表示,纸质书的书香和触感是电子阅读无法取代的,纸质书页翻动的声音和纸张带来的细腻触感共同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阅读氛围。市民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还包括享受读纸质书时的专注和投入,以及纸质书籍便于深入阅读和保存。

  相比之下,数字阅读因其快捷多样的特点受到市民青睐。88.3%的市民认为电子书方便快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63.3%的市民表示,电子书的“读”书方式多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字体大小、背景颜色等,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花费较低也是市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原因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一年,83.0%的上海市民使用过公共阅读设施,48.0%的市民每月至少使用1次公共阅读设施。市民最常前往的三类公共阅读设施分别是公共图书馆(58.1%)、书店或书吧(23.6%)、社区阅览室文化站(9.1%);城市书房适应青年群体阅读社交需求,对他们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上海市民对线下公共阅读活动有着较高的参与热情,69.0%的市民在过去一年里至少参与过一项线下阅读活动。其中,参与热度最高的是图书交易活动(如上海书展),其次是文本共读活动(如阅读马拉松等)和与阅读有关的衍生文娱消费活动(如各类阅读市集等)。

  报告指出,整体而言,上海市民已经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书香充盈着市民生活和城市各处,各群体都能得到均衡平等的公共阅读服务,这是“书香上海”的生动诠释。(完)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辽宁:强降雨致1469人受灾 7座水库有序泄洪

刘建超表示,亚洲文明蕴含宝贵智慧与思想理念,为我们解决当今全球挑战提供了独特启示。我们要秉持开放精神,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跳出二元对立的零和思维,反对将一国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抵制意识形态对抗,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共存、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建设一个美好世界。

元首外交丨关系升级 中赞全天候友谊再启新篇

“我是从去年10月开始学的,一开始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现在熟练了,只要一有空就会编织工艺品,每个月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还挺不错的。”小江社区居民易女士笑着说。

朱凤莲说,两岸直接通航,极大便利了两岸民众往来,为增进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顺应台湾同胞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积极推动两岸空中、海上直航和“小三通”复航。两岸空中客运直航航班、运量虽较疫情期间有所增长,但因航点有限,总体上两岸往来仍有较大不便,两岸海上客运直航至今也尚未复航。

香港佐敦道火灾已致5人死亡,超过20人受伤

据肖寒介绍,在标准实施方面,2023年,首次开展国家标准实施数据统计调查,通过对标准查阅量、下载量、销售量、引用量、企业实施量和检测应用量6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我国“强实施”国家标准共有5784项,占总量的13.1%;“中实施”国家标准共有35583项,占总量的80.6%;“弱实施”国家标准共有2772项,占总量的6.3%。

筒子楼变“空中坊巷” 杭州首个未来社区安置房迎住户

3月29日电 据“国防部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应俄罗斯国防部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将于3月底至4月上旬派出参赛队,赴俄参加“国际军事比赛”框架下“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项目。

相关资讯
新政迭出,买房时机到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明与文化对人的自由、人的本质具有本体论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的发展,是自由、精神的全面发展,是“自由自觉活动”这一实践目标,精神生产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破“今日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的言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空间维度,“第一个结合”让游荡在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东进扎根于古老的中华大地,让马克思主义说中文;从时间和时代维度,“第二个结合”使悠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时代的历史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同时克服、超越了西方既有现代性的局限。中华文明与现代性能够对接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文明的正确方向、现代性的真正出路。“两个结合”使我们的文化认同和自信自强达到了新高度,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了新空间,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立足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创新空间,增强了人们对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使之更好地发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也是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热门资讯